原標題:專業跟著產業走,技能圍著需求轉,德州職業技術學院——產教融合 優化專業興產業

工業機器人實訓中心實際場景教學提升學生實操能力

實訓教師與學生探索汽車無人駕駛智能網聯技術
□本報記者秦超 本報通訊員張亮 張磊
職業教育是推動產業升級、賦能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在德州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強市”的進程中,作為地方技能人才培養的領頭雁,德州職業技術學院以專業結構調整優化為抓手,以數字化升級為路徑,以產教融合為平臺,系統推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技能人才支撐。
專業跟著產業走,技能圍著需求轉。德州職業技術學院緊盯產業需求和生產實際,目前開設涵蓋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服務等領域的專業43個,2025屆畢業生總數達5100余人,總體就業率連年保持在98%以上,其中超過50%的畢業生留在德州及周邊地區就業,成為支撐區域產業發展的生力軍。
專業設置“隨產而動”——智能光電制造專業應運而生
面對制造業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的新趨勢,高職院校如何確保專業設置不落后、人才培養不脫節?德州職業技術學院的答案是:讓數據說話,讓機制發力。
“學校依托各類信息服務與管理大數據平臺,以及自建的專業建設大數據平臺,整合多源信息,構建了‘專業動態調整機制’。該機制覆蓋專業準入與評估、預警與退出、建設保障與管理等多個環節,實現從宏觀布局到微觀課程的全流程優化。”教務處處長邵在虎表示。
結合市場用工需求及產業發展實際,特別是緊盯德州打造現代產業體系中對智能制造、集成電路等領域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近幾年,學校在分析德州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趨勢后,新增“集成電路技術”“智能光電制造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分布式發電與智能微電網技術”等專業。專業緊密對接本地智能制造、集成電路等產業集群,從課程設計到實訓基地建設,與恒力電機、有研半導體等企業協同推進,學生從入學起即進入“校企雙導師”培養模式,實現“入學即入崗、畢業即就業”,目前超1000名學生在相關企業工作。
“在新增相關專業的同時,學校依據‘專業與區域產業匹配度’‘對口就業率’等,還裁撤了8個專業,停招了2個專業。”邵在虎表示,經過這一輪“加減法”,學校的專業結構更加優化,成功打造了10大專業群。同時,為精準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學校2025年還啟動了“以群建院”工作,新成立智能制造學院、集成電路學院、綠色能源學院、信息工程學院等4個學院。
這種快速靈活的調整機制,確保了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無縫對接”,讓學生所學即為企業所需,不僅提升了他們的就業競爭力,更實現了專業群與產業集群的全面對接,為全市重點產業的升級與集聚提供了有力、高效的技術技能人才保障。
課程教材“向數而生”——校企共建課程夯實“數字底座”
專業設置不僅要“對口”,更要“前沿”。在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德州職業技術學院全面推進“五金”工程——金專業、金師、金課程、金教材、金基地,系統提升專業內涵與教學質量。
在“金課程”與“金教材”建設中,學校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等數字化龍頭企業合作,共同開發適應智能制造崗位需求的課程體系。2024年,校企合作開發課程1069門,立項省級課程29門。
以《電機驅動與調速》課程為例,該課程由學校教師與企業工程師共同編寫,融入真實產線數據與仿真案例,并配套開發了基于數字孿生技術的虛擬實訓平臺。學生可在線上完成設備調試、產線優化等操作,實現“虛實結合、學做一體”。
“課程內容與企業實際場景高度同步,確保學生畢業后能迅速適應智慧工廠環境。”該校智能制造專業教師張琳吝表示,這種“課崗融通”的模式,有效破解了教學內容滯后于技術發展的難題。
平臺共建“因鏈而聯”——產教聯合體打造協同育人高地
職業教育的活力,源于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德州職業技術學院不僅在校內推進專業升級,更主動融入區域產教融合生態,牽頭或參與成立了德州天衢新區市域產教聯合體、全國工業互聯網標識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等64個平臺,覆蓋所有專業群。
在天衢新區,學校與50余家制造業企業共建共享生產性實訓基地。2024年至2025年,校企雙方投入3000余萬元用于數字化實習實訓條件建設,基于真實生產場景,引入智能生產線、工業機器人等先進設備,打造“教學—實訓—研發—生產”一體化平臺。
“從課堂到車間,從學生到技工,產教融合讓學生‘學得會、用得上、留得下’。”德州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孟繁營表示,這種“在真實場景中學習”的模式,極大增強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德州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動手能力強、適應崗位快,尤其在智能設備操作與維護方面表現突出,有效緩解了我們一線技術技能人才短缺的難題。”德州蘭劍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部長陳祥龍表示,近年來他們錄用的德州職業技術學院的畢業生,多數已成為生產線的骨干力量。
從智能光電制造到工業互聯網,從“金課程”開發到產教聯合體建設,德州職業技術學院的實踐表明:職業院校只有扎根產業、動態調整、數字賦能、深度融合,才能真正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人才泵站”。
“在德州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進程中,學校將憑借敏銳的產業洞察力、堅決的專業調整力、扎實的校企合作力,逐步打造‘專業隨動產業、教學融合生產、人才賦能城市’的職業教育‘德職模式’,為‘先進制造業強市’建設提供堅實支撐。”孟繁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