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實干篤行抓落實 發展躍上新臺階——全市“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系列綜述之一

□本報記者王賀
過去五年,極不平凡。機遇與挑戰疊加,激蕩起強勁動能。全市11條標志性產業鏈協同發力,先進制造業強市加速崛起;“噸半糧”產能建設引領糧食增產新實踐,為打造更高水平“齊魯糧倉”貢獻更多德州力量;130公里黃河、大運河連通廊道工程,如今已成熱門旅游“打卡地”……一樁樁大事、實事、好事,鋪就德州“十四五”時期的進階之路,照亮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搶抓機遇求突破 經濟穩中有進
經濟總量突破4000億元,糧食年產量超157億斤,累計實施省市縣三級重點項目2500多個,上市公司總數達到11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總量均較“十三五”末實現翻番,2024年全市進出口總額是2020年的1.9倍……臨近“十四五”的終點站,德州經濟發展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
過去五年,我市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精神,全市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我市全力建設先進制造業強市。
2021年,市委十五屆十次全體會議提出“堅定不移壯大工業實體經濟,把先進制造業作為核心選項、頭號工程”,吹響建設先進制造業強市的沖鋒號。以培育鏈主企業為核心、上下游融通為主線,我市全力推進鏈主企業培育、精準招商引資、項目謀劃提升、產業生態打造、園區集群發展等各項工作,著力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一批具有德州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國有影響力的產業集群加速成型。德州連續4年躋身全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市。
在天衢新區,8英寸、12英寸集成電路用硅片項目先后通線量產,威訊二期、先導科技等重大項目加快建設,撐起中國集成電路關鍵材料基地“金字招牌”。華魯恒升、金能科技等鏈主企業、骨干企業,向新求變、綠色轉型,引領高端化工產業鏈加速邁向千億級產業集群……目前全市已涌現省“十強產業”雁陣形產業集群8個、先進制造業集群3個、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13個,德州產業布局日益清晰。
從抓“恢復”到促“擴大”,我市積極打造區域消費中心城市。
13.5億元消費品以舊換新資金落地,激活全市消費市場需求;59.16億元政策性資金,支撐起文化科技中心、溝盤河文化旅游設施提升等一系列重點項目;省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在我市成功舉辦,樂陵影視城成為熱門“打卡地”;“新青年”音樂節、群星演唱會、運河馬拉松賽等活動如火如荼,帶動消費熱度持續升級。截至2024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83.09億元,增速5.8%,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
扛牢糧食安全責任,我市持續為建設更高水平“齊魯糧倉”貢獻力量。
進入“十四五”,我市在全國率先開展大面積“噸半糧”生產能力建設。2023年,我市建成全國首個百萬畝“噸半糧”示范區;2024年,“噸半糧”核心區130萬畝地塊實現創建目標,5年任務3年完成;今年,新一輪綠色“噸半糧”工程三年行動已在全市范圍內啟動。
深化改革補短板 發展基礎全面鞏固夯實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集成改革是破解深層次矛盾的有效方法。2021年8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出臺《關于加強系統集成打通“最后一公里”推動縣(市、區)改革落實落地的意見》,全市集成改革工作由此進入全新階段。
“十四五”時期,我市先后承擔百余項國家級改革試點,扎實開展31項集成改革任務。五年間,擴大農村勞動力就業等42項經驗獲全國推廣,“縣鎮同權”“金服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事項落地見效,為現代化強市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依托改革“關鍵一招”,德州持續優環境、提效能。
我市積極探索“一把手”營商環境項目模式,將部門“一把手”推至改革一線,以責任倒逼創新。4年時間,全市連續推出“一把手”營商環境項目191個。同時,建立健全首席政府服務官、服務民營企業閉環解決工作機制等,企業訴求2小時響應率、1個工作日答復率均為100%,10天內辦結率為99%,平均辦理時間5.45天,累計解決企業訴求7100余件,推動各級各部門主動服務民營企業,為企業紓困解難。
截至2024年底,全市新增各類市場主體7.2萬戶,在營企業17.6萬戶、增幅居全省首位。今年以來,全市新登記各類經營主體5.34萬戶,繼續展現旺盛的創新創業活力。
強化服務保障、提速項目建設,同樣是改革的重點所在。
2021年8月,市委、市政府建立全新的重點項目推進機制,通過健全完善指揮部推動、重大項目謀劃儲備、項目高效推進、要素前置保障等舉措,全市重點項目建設由此按下“加速鍵”。
五年間,全市每年推出600個左右省市縣三級重點項目,市級領導聯系幫包,疑難問題提級解決。推進優化重點項目建設全流程服務保障集成改革,對土地供應、許可審批、開工建設、竣工投產等10個關鍵環節設定目標,流程再造,壓縮開工前審批時間60天以上。同時,狠抓產業項目投產,2023年起,每年重點推進年度竣工投產項目200個左右,今年已投產項目147個。我市還建立重點項目常態化謀劃儲備機制,2023年以來,已有656個謀劃項目落地開工。
新機制的推動使“十四五”時期全市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平穩運行,特別是2022年、2023年、2024年連續三年投資增長位居全省前列。今年前8個月,全市投資增長仍高于全省3.6個百分點,高于全國1.1個百分點。
用好改革“關鍵一招”,還要為發展破除瓶頸制約。
五年間,我市積極探索市場化要素保障機制,著力解決人才、土地、能耗、資金等瓶頸制約。
著眼人才第一資源,我市實施人才工作“北接南融”專項行動。“十四五”以來,全市先后引進省級以上重點人才1900人次。著力破解資源瓶頸,“十四五”期間,全市新增新能源裝機948萬千瓦,較“十四五”初期增長了2.3倍。截至2025年8月底,全市新能源裝機規模、發電量,均居全省第3位,新能源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居全省首位。2025年以來,全市新增全社會用電量全部實現綠電供應。同時,加快構建“三通六帶”現代水網,“十四五”計劃完成水利投入273億元,已完成263億元,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安全基礎得到進一步夯實。
補齊短板、破解瓶頸,優化服務、提高效能……“十四五”時期,德州的發展基礎更穩固、發展支撐更扎實。
辦實事暖民心 多措并舉回應民生關切
“十四五”期間,我市始終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實績實效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進入7月以來,為搶抓高校畢業生暑期返鄉時機,市縣人社部門聯動開展各類夜市招聘活動31場,參會單位達1900余家次,發布崗位需求3萬余個,同步提供政策宣傳、創業培訓等公共服務,搭建起用人單位和求職者之間的精準對接平臺。
就業是民生之本。“十四五”期間,我市持續加大穩就業、促增收力度,全市城鎮新增就業累計完成28.06萬人。
透過就業這扇窗,我們能看到過去五年德州民生工作的新變化:“十四五”以來,我市每年集中80%左右財力辦好人民群眾關心期盼的“心頭事”。
——讓教育更公平更普惠。全市持續擴增優質公辦教育資源,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幼兒園223所,新增學位12.6萬個,中小學大班額實現“動態清零”;推動職業教育擴容提質,山東文化藝術職業學院等建成并招生。德州市及齊河縣獲評全省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成效明顯的市、縣。
——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高端醫療服務。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德州醫院全省三甲排名大幅提升,并獲批全國第四批、全省首個綜合類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項目。2024年6月,新院區一期開診啟用,德州群眾看病不再“北上南下”。縣域醫共體建設實現全覆蓋,全市基層醫療機構診療量占比居全省首位。
——聚焦“老有所養”。德州在全省率先開展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集體補助試點,4個縣市區入選山東省縣域養老服務體系創新示范縣,2個縣入選“五床聯動”試點。
——看居住環境。全市累計改造老舊小區845個,惠及群眾8.56萬戶,供電、取暖、排水等設施老化問題得到根本性改善。
——看文化。我市大力發展文化體育事業,成功舉辦一批國家級體育賽事,建成一批城市書房、街角公園、體育公園等多功能休閑空間。
每一個惠民成果,每一項利民舉措,都生動印證著經濟發展紅利正轉化為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確保重點群體就業穩定,織密扎牢社會保障網。如今,就業、教育、醫療、托幼、養老、住房、環境,這些老百姓的身邊事、貼心事、具體事,正不斷提升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