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新聞網訊 記者王金剛 通訊員李淑冉 呂廣迎
核心閱讀
■立足“守正創新、提質增效、融合發展”戰略,構建特色產業、數字化發展、跨界融合、設施提升等發展體系
■打造特色文旅IP,圍繞四女孝親故事、運河文化等本土特色,設計一系列具有辨識度和感染力的文旅形象標識
■加快大運河文化體驗廊道和魯風運河等旅游公路建設,實現游客便捷出行
“我們將以2025山東省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為契機,持續探索傳統文化現代表達、文旅資源創新轉化的特色路徑,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5月26日,武城縣分管文旅工作的副縣長元艷青說。近年來,武城縣立足“守正創新、提質增效、融合發展”戰略,構建特色產業、數字化發展、跨界融合、設施提升等發展體系,從文化資源到文旅產業,從影視取景到品牌塑造,以“影文旅”融合為突破口,推動傳統文化“活起來”、文旅經濟“火起來”。
做強文旅特色領域,塑造多元發展新優勢。梳理文化家底,加強文化挖掘利用。目前,武城共有74項非遺項目,其中國家級文保單位1處、省級5處、市級11處;擁有運河文化、孝德文化、酒文化、狀元文化等特色文化。通過保護開發,打造了四女寺千畝花海、老城鎮戚莊村紅色教育、古貝春工業旅游園區等特色項目,形成了以四女寺風景區為引領,鄉村旅游、紅色研學、工業旅游三大板塊協同發展的文旅格局。
創新文旅營銷模式,拓展品牌傳播新渠道。武城縣積極創新文旅營銷方式,以多元傳播手段提升文旅品牌影響力。一方面,打造特色文旅IP,圍繞四女孝親故事、運河文化等本土特色,設計一系列具有辨識度和感染力的文旅形象標識,通過文創產品開發、短視頻傳播等形式,讓文化IP“活”起來。另一方面,借助新媒體平臺開展精準營銷,展示四女寺風景區的古韻風情、古貝春工業旅游園區的釀酒工藝、非遺手造工坊的匠心制作等特色內容。此外,還積極舉辦線上文旅創意大賽,鼓勵網友通過攝影、繪畫、短視頻創作等方式,展現武城文旅魅力,進一步擴大武城文旅品牌的傳播聲量。
文旅跨界融合,拓展協同發展新空間。德百商圈通過引入弦歌之聲青年音樂會,帶動周邊餐飲住宿消費增長;“郝品龍蝦節”創新“美食+演藝”模式,打響了武城龍蝦品牌;《重回古代學詩詞》微短劇拍攝帶動取景地游客量提升。武城縣強化跨界思維,聚力做好“文旅+百業”文章,實現文旅+影視、節日+體育賽事等,催生新的增長極。
完善基礎設施,筑牢發展根基。加快大運河文化體驗廊道和魯風運河等旅游公路建設,實現游客便捷出行。落實“樂宿山東”行動,統籌高品質酒店、休閑度假酒店、精品旅游民宿等旅游住宿業服務能力提升,推動住宿業標準化與特色化發展。此外,建立景區安全風險常態化排查機制,重點排查重點區域和重點時段,保障游客安心出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