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嘯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源于顛覆性科技創新,落腳點是產業創新,即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因此,我們要從優化發展路徑、健全金融服務體系、暢通轉化渠道三方面發力,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緊密互動。
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優化發展路徑。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標志性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滲透到各個行業領域,成為驅動產業變革與創新發展的核心力量。因此應結合地方實際,發展人工智能,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一方面,要強化轉型支撐,夯實網絡基礎。大力實施德州市“人工智能+”突破行動,持續推動京魯數谷、騰訊云小鎮等優質項目建設,加速布局5G、大數據中心、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針對大模型所需的底層技術、算力、數據等關鍵要素給予精準引導,營造開放安全、包容審慎的產業發展環境。另一方面,要著力打造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生態,構筑智能產業高地。以中元科技創新創業園為例,目前已累計引進孵化項目1200多個,在孵項目218個。未來,德州應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機遇,深入實施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行動,加快完善產業與應用互促共進、技術與人才緊密銜接、制度與環境相互協調的數字經濟生態系統,全面激發數字經濟“新動能”。
健全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提供全方位服務保障。健全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對于創新型企業的培育與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一是精準賦能,全生命周期助力企業發展。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特點不同,需求也有差異。創新型企業尤其是處于初創期與成長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往往面臨著資金短缺、融資渠道狹窄等困境,而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能夠針對不同發展階段、不同規模與不同風險特征的企業提供多元化、個性化的金融支持服務。加大德州《關于進一步優化創新生態支持高水平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若干措施》的執行力度,完善“信-評-保-貸-投-易”融合服務體系,對企業進行全過程定制孵化與精準培育。建立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加大科技成果轉化等創新投入,促進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通過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政策舉措,鼓勵金融機構拓展服務范圍,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如供應鏈金融、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投貸聯動等。二是優化供給,堅持市場與政府協同發力。發展科技金融,需促進金融機構與科技企業深度合作,推動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更好結合。要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通過委托研發、檢驗檢測等方式購買科技創新服務,并按服務費用總額給予創新券補助。
暢通轉化渠道,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中的重要環節。從樣品到產品、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科技成果能否“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離不開技術與需求的緊密對接。一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從科學創新走向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企業是核心環節。必須進一步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明確科技型企業主導地位,加快融通創新鏈產業鏈,促進科技部門與產業部門精準對接、高效協同,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的通道。二是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從科技體制改革層面,規范地方政府與各類創新主體行為,讓科研人員專注科研創新,持續提高技術創新的針對性。實施德州市重點研發計劃,設立專項資金,每年在基礎研究、農業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合作等領域開展一批重點項目,為相關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三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科學創新是創造知識的過程,產業創新重在把知識轉化為社會財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過程中起著重要橋梁作用。要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需求平臺、供給平臺、中介平臺,使更多科技成果從樣品變成產品、形成產業;其次,鼓勵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科技攻關專項行動,持續梳理建立關鍵核心技術“需求清單”,加強科技與經濟、成果與產業、項目與生產、研發與收益的對接力度。最后,構建產學研融通創新平臺,通過產教融合平臺、校企合作辦學等多種形式,構建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三鏈融通”的創新共同體。
(作者單位: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