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王秀青 本報通訊員楊玉娟 劉倩
收拾診室、整理藥材、核對藥方、調配中藥、接待患者……8月12日早晨7點,德城區二屯鎮永和村的周春華一家就忙碌起來。今年83歲的周春華,帶領全家三代人扎根鄉村64載。從1961年煤油燈下問診的赤腳醫生,到如今獲評“全國文明家庭”的杏林世家,他們用跨越半個多世紀的仁心仁術,為鄉親鋪就一條溫暖的健康之路。
1961年寒冬,師范畢業的周春華目睹鄉親缺醫少藥,毅然棄教從醫。煤油燈下苦讀醫書,自行車輪碾過霜露,無論晝夜寒暑,24小時隨叫隨到。豐樂屯村的一位運河護堤員半夜哮喘發作,他立刻趕去針灸;一名村婦分娩時大出血,情況兇險,周春華邊救治邊聯系醫院;一個少年不慎被鐮刀割斷了舌頭,他連夜騎行15公里施救……“要不是急癥,誰半夜來請醫生啊,人命關天的事,一刻也不能耽誤。”他經常和妻子陳振芝這樣說。妻子心疼周春華,伺候老人、照顧孩子一肩挑,盡量少讓他操心。
有一次,周春華去林莊村看病,近十公里路,他把自行車蹬得飛快,到了村里,病人家屬被遠遠甩在后面。看完病沒歇腳,他又趕去堤嶺村,那里還有病人等著。這樣一天跑幾十公里、趕好幾個地方,對他來說是常態,“幸虧那時候年輕,熬慣了,不怕熬。”
1972年一個大雪天,周春華深夜12點多才到家,就著剩菜泡了個涼餅子當晚飯。不管多晚,他從不在病人家吃飯:“家里有病人已經夠鬧心了,咱不能再添麻煩。”
2005年,周春華被評為全國優秀鄉村醫生。近些年,鄉村醫療條件改善,他把更多精力放在了“治未病”上。診所墻上貼滿健康知識海報,書架上整齊擺著疾病防治手冊、醫學雜志和養生書籍。“周大夫看病能治身更能醫心。”村民們這樣評價。問診間隙,他總愛和患者拉家常,用地瓜干和細糧比喻中西醫結合,拿春耕秋收講解慢性病調理。“在村里看病要有鄉土味,更要有人情味。”這句樸素的行醫哲學,讓他半個多世紀接診從未產生醫患糾紛。
在周春華的影響下,3個兒女也選擇學醫,當了村醫。長子周少林從醫已有31年,在當好村醫的同時,2019年挑起了村黨支部書記的擔子,不僅建立健康檔案,守護村民健康,還帶領全村發展致富。二兒子和女兒在附近幾個村的衛生室續寫著仁心故事。“孩子們成家后,兒媳和女婿也跟著學習,考取了相關證書,獲得行醫資格。”周春華言語中滿是自豪。如今,他的孫女也選擇了護理專業,“三代人接力,一起給鄉親們看好病,更有成就感、幸福感。”
“從父親身上,我們感受到鄉村醫生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責任。”周少林表示,會繼續好好服務村民,把父親畢生熱愛的事業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