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8日,位于山東省煙臺市黃渤海新區的金沙灘海濱公園,碧海金沙與藍天白云交相呼應,勾勒出一幅人海和諧的生動畫卷。肖水蓮攝(中經視覺)

煙臺山與煙臺港全景圖。姚南通攝
山東煙臺地處膠東半島,是我國北方第一個經濟總量過萬億元的地級市。2023年,經濟總量達到1.03萬億元;2024年穩步前行,實現經濟總量1.08萬億元。今年前三季度,煙臺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223.52億元,同比增長6.4%。
經濟總量過萬億元不僅是量的增加,更意味著煙臺集聚資源的能力增強,發展空間更廣,承擔的責任更重。
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要求山東加快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山東篇章。
山東部署構建濟南、青島、煙臺“三核引領”發展格局,特別提出“支持煙臺打造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示范城市”,要求煙臺在先行區走在前、作示范。
“這是新時代賦予煙臺的重大使命,也是煙臺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鄙綎|省委常委、煙臺市委書記江成說,綠色生態是煙臺最亮麗的標識,發展中要有這樣堅定的信念和追求: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
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牽動著煙臺推進產業、能源、城市、生活轉型升級的澎湃波濤,一座綠意盎然、生機勃發的生態之城,正在黃海與渤海匯聚的地方奮然崛起。
一池春水——
萬億之城向“綠”而生
認識煙臺,繞不開兩個70%:在工業結構中,傳統產業占70%;在傳統產業中,重化工業占70%。
站在經濟總量過萬億元的節點回望,煙臺走出的是一條工業立市、制造業強市的產業振興之路。幾十年來,制造業占據煙臺經濟的“半壁江山”。傳統制造業是煙臺經濟的重要支撐,也提出了環境容量的新課題。煙臺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張顯軍感慨地說,堅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是環境倒逼的被動選擇,更是煙臺的主動作為;是發展理念、發展模式,也是發展目標。
煙臺的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沿著清晰的時間線,以“看得見”的速度壓茬推進:
2022年8月,國務院出臺專門意見,提出支持山東“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2023年12月初,山東省提出“支持煙臺打造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示范城市”;
2024年12月底,山東省印發煙臺示范城市《實施方案》,確定5個方面、20條具體意見,配套制定了47項政策支持事項和105項重點項目“兩張清單”。
煙臺示范的具體目標是:2027年,示范城市建設取得重要突破?!巴黄啤睂Ⅲw現在:現代化產業體系核心競爭力持續增強,清潔能源綜合利用水平全國領先,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高,區域城鄉協調聯動發展格局更加優化,城市人居環境和居民生活品質顯著躍升。到2030年,全面建成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示范城市。
短短一年間,煙臺的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已經取得許多看得見、值得說的成效。
看得見,近在身邊。龍口市委書記李萬平的體會是“三個不”:工業項目“看不見、聞不著、聽不到”。項目集中在園區,所以“看不見”;廢氣排放得到整治,因此“聞不著”;機器噪聲少,當然“聽不到”。
值得說,關系長遠。張顯軍認為至少有三點:一是邁入萬億元城市行列后,經濟持續增長,去年全年和今年前三季度,增速都高于全國;二是2022年到2024年連續3年居山東省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考核首位;三是能源、產業、城市、生活“四個綠色低碳轉型”為煙臺未來發展奠定了伏延千里的精彩。
站在海邊,可以看到滾滾碧波;沉下心來,才能感受潮涌之力。力量從何而來?
向內挖掘創新動力。煙臺珍視創新,將其標注為自身最鮮明的時代特征。
制度創新管根本。作為第一批國家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城市,煙臺圍繞調查監測、價值評價、經營開發、保護補償、保障、推進等機制建設,不斷探索創新,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率先出臺《碳達峰碳中和資金管理辦法》,設立財政引導基金撬動社會資本,推動綠色轉型;探索建立碳足跡管理與碳普惠交易體系,立足技術轉化與產業升級雙向驅動,構建起覆蓋全鏈條的“雙碳”服務體系。
技術創新顯實效。緊緊抓住產業鏈這個“耦合點”,推動產業創新和科技創新深度融合。煙臺市科技局張紅麗介紹,他們聚焦全市16條重點產業鏈、9+N產業集群的創新需求,統籌布局創新平臺。2024年,煙臺增加24家省級以上科創平臺,總數達到447家。圍繞清潔能源、海工裝備、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重點產業,煙臺規劃發展路徑,明確發力方向,細化任務目標,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科技創新持續推動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全年爭取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等6類省科技項目211項,數量位居全省第一。
向外拓展開放空間。煙臺勇于開放,通過樹立全球視野、服務國家大局,提升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能級。
煙臺既有源于歷史的開放基因,也有得天獨厚的開放條件。在時間維度上,煙臺1984年就被列為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在空間維度上,煙臺地處沿海南北物流大通道和貫通日韓至歐洲新亞歐大陸橋的交匯點,是山東省首個歐線、俄線、白俄線、中亞線和東南亞線全線路運營中歐(中亞)班列的城市?!巴赓Q通達世界,內貿串聯中國”,煙臺港的目標也標注著煙臺開放的定位。
打開格局謀長遠,煙臺的高水平對外開放取得新突破,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也更有“國際范”。2024年底,在第29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期間,煙臺以長島國際零碳島建設為載體,牽頭發起成立國際零碳島嶼合作組織,為全球島嶼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方案。中日韓創新合作中心落戶、第六次中國—中東歐國家地方領導人會議等會議活動讓煙臺的城市影響力、國際知名度與日俱增。數據顯示,煙臺的經濟外向度已達45%。
一片曙光——
清潔能源因“綠”而興
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能源結構調整是關鍵。山東煤炭資源豐富,能源結構過去以煤為主?!半p碳”目標下,如果減少煤炭,煙臺拿什么能源來支撐經濟社會發展?
減少煤炭使用,煙臺擁抱清潔能源。在距離煙臺海陽市海岸線30公里的海面上,百余臺百米高的白色風機迎風轉動,將綠色電流源源不斷輸入煙臺腹地?!斑@是山東省首批海上風電項目,煙臺有得天獨厚的海域風能資源,海上風電建設有助于實現化石能源可靠替代?!焙j栯娡讹L力發電有限公司副場站長陶鳳虎介紹,這樣規模的風電場煙臺還有好幾個。
大自然垂青煙臺,這片土地具有核電站選址的多項條件優勢。煙臺很幸運地伸手抓住了這個機會。在山東省第一座核電廠——海陽核電廠,國家核準的5號、6號機組正在開工前準備。更早開工的3號、4號機組將于2027年全面投產。山東核電副總經理南小飛說:“全部機組投運后,能滿足山東省十分之一的用電需求,海陽核電將成為世界最大的完全采用非能動壓水堆核電技術的核能基地?!?/p>
煙臺還規劃建設海陽中核、萊陽核電、招遠核電等多個核電站,屆時核電裝機將突破2900萬千瓦。
追風逐日聚核,“核、風、光、氫、儲”協同發展的新型能源體系正在煙臺加速構建。煙臺清潔能源發展創出多個“第一”:發出山東省第一度核電、第一度海上風電,清潔能源裝機容量突破1800萬千瓦,居山東省首位。煙臺正在加快建設總投資7000億元的核電、風電、光伏、液化天然氣四大千萬級清潔能源基地。
“經濟可行、綠色低碳、安全可靠”被稱為能源“不可能三角”。破解這個難題,儲能是公認的核心技術,但儲能系統的效率、安全性和經濟性都不盡如人意。
位于煙臺芝罘區臥龍園區的云儲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內,一排排儲能電池正在帶電測試。電池包上加裝的一塊神秘“小黑盒”吸引記者注意,這個裝置在傳統儲能電池上并不多見。
“這是我們研發的‘能量網卡’,它可以通過數字能量處理與計算裝置,讓每一塊狀態各異的電池都發揮最大效用?!惫究偨浝砀呒t介紹,這種動態可重構能量管控技術能夠不間斷對每塊電池精準“體檢”,并隨時斷開保護,還可以混用不同容量、不同批次、不同介質的電池,增強儲能系統安全性,降低運營成本。
基于最先進的儲能技術,煙臺著力打造區域性儲能中心,計劃在牟平、萊州、海陽有序投建東、西、南3個獨立儲能中心,為新能源規?;l展提供有力支撐。
建成國內首個城市級數字化虛擬電廠是煙臺的又一個創舉。不燒煤不燒氣,沒有煙囪和廠房,卻有著50萬千瓦的“發電”能力……走進虛擬電廠運營中心,智慧管控平臺上實時跳動著用電負荷、可調資源等各種數據,令人目不暇接。
東方電子集團董事長方正基把這個平臺比作電力版“拼多多”。它通過數字技術,智能控制煙臺海量中央空調的溫度、充電樁的功率和光伏儲能設備,助力解決全市電力保供、電網安全穩定、新能源消納等實際問題?!跋啾然痣姀S,虛擬電廠建設更靈活、成本低、綠色環保,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方正基說。
智能微電網、柔性直流輸電等一攬子新型電力系統創新解決方案,在煙臺蓄勢待發。
能源轉型不會一蹴而就,可持續發展的成本怎么控?煙臺給出了新答案。
第一個答案是科技創新。
針對清潔能源降本,煙臺先進材料與綠色制造山東省實驗室給出不少方案。界面材料與表面工程團隊工程師周春宇向記者展示了最新科研成果——國產耐核輻射涂料。性能跟歐美最先進產品相當,可以應用于最先進的第四代核電站,但價格只是進口產品的30%至40%。輕質合金成型團隊成功研發出輕量化電力金具替代產品,能夠廣泛用于輸電線路升級改造。
該團隊助理研究員宋琳說:“用新型鋁合金替代原有鑄鐵類電力金具,解決了傳統電力金具可靠性、耐久性、節能性和經濟性不足的缺點?!痹丛床粩嗟膭撔录夹g為煙臺能源轉型提供了底氣。
規?;圃焓菬熍_能源轉型控制成本的另一個答案。
傳統化石能源主要從地下開采,新能源更多通過制造獲得,強大的制造能力是新能源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東方電氣風電山東有限公司廠區內,一根153米長的巨型風電葉片,正在鋼絲繩拉拽下進行強度測試?!皺C組大型化是風電降本的重要途徑?!痹摴究偨浝硗貔i告訴記者,這是目前全球最長的風電葉片,將給全球單機容量最大的26兆瓦風電機組做配套,應用這種機型后發電成本還將下降10%。
憑借深水碼頭和風電資源優勢,煙臺在蓬萊區域規劃建設了中國海上風電國際母港,東方電氣、大金重工、上海電氣、巨濤重工等風電頭部企業在此聚集,集齊了從單樁、塔筒、導管架、主機到葉片的一整條風電產業鏈。從風電到光伏再到儲能,一批現代化新能源企業拔地而起,煙臺能源轉型后勁十足。
膠東半島三面環海,清潔能源如潮水般涌動?!盎鸷孙L光儲”等多種能源形態在煙臺全面發展。充足的風光資源、優越的港口條件、發展大型核電的先天稟賦……這些要素勢必在煙臺涌動出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澎湃動能。
一張藍圖——
產業結構循“綠”而轉
煙臺經濟總量過萬億元,最大的支撐來自實體經濟。2024年,煙臺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高于全國、全省3.2個、0.7個百分點;規上工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2.5%,利潤總額673.1億元,居全省首位。
2900多家制造業企業構筑起煙臺的立市之本、強市之基。黨的十八大以來,煙臺大力實施新舊動能轉換,聚力培育九大制造業集群,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超過60%,基本形成新動能主導經濟發展的新格局。
說起發展的歷史,煙臺人心中有自豪,但也念念不忘一個數字:制造業的70%都屬于傳統產業。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就要在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上動真章。煙臺人認定,只有落后的產品,沒有落后的產業。通過綠色低碳理念引領和高新技術嫁接改造,他們重新發掘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實現傳統產業生態與業態的優化升級。
石化行業是支撐煙臺經濟的“臺柱子”。從渤海南岸一路向西,煙臺化工產業園、萬華(蓬萊)新材料低碳產業園、裕龍石化產業園依次布局,遙相呼應。這里也是綠色轉型的主戰場,以“龍頭帶動、園區承載、鏈式聚集”的發展模式,崛起全球一流高端低碳石化產業基地。
2024年1月,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被選為山東省內首家“無廢集團”建設試點企業。這家龍頭企業在年產值達2000億元左右的同時,危廢年產量也達20多萬噸。通過技術創新,萬華化學蹚出一條源頭減量、原輔料替代、環保設施共建共享和簡化管理轉移程序四維協同的轉型路徑。2024年實現固廢減量4.7萬噸、資源化利用4.5萬噸。
轉型升級帶動產業發展。煙臺石化及化工新材料產業鏈的規上企業從2021年底的248家增長到2024年的328家,產值從953億元增長至1854億元、年均增長19.1%;11條制造業產業鏈累計獲評省級以上產業集群37個,其中2021年以來新獲評27個。
有色及貴金屬是煙臺的另一大主導產業,也曾是排污“重災區”。如今,記者來到招遠市大尹格莊金礦廠區,既聽不見機械轟鳴,也聞不著廢氣味道。目之所及,廠房和設備林立有序,片片綠植點綴其間,難以想象這是一處工礦企業。礦長閆福彬介紹說,廠區積極推進智慧礦山建設,利用信息技術對提升、配電、排水等生產環節進行智能化管理,在提高效能的同時,顯著降低了能耗和碳排放。開發一座礦山,留下一座青山。
騰籠換鳥,鳳凰涅槃,先立后破,穩中求進。經歷轉型升級的陣痛和困難,煙臺傳統產業含“新”量、含“綠”量與日俱增。
南山鋁業從村辦企業起步,幾十年不停歇發展至今,已成為多家飛機制造企業的供應商。“過去,一塊飛機機身隔框的鋁材超過90%都要廢棄?!蹦仙戒X業板帶事業部總工程師張華介紹,2023年南山鋁業高品質再生鋁保級綜合利用項目投產后,通過廢鋁保級回收再利用發展循環經濟,實現了整個鋁產業鏈的節能減排與清潔生產。如今,他們每年處理廢舊鋁合金可生產再生鋁15萬噸,年減少碳排放約140萬噸。
“向綠而行”是煙臺企業轉型的自覺選擇。玲瓏輪胎有限公司專門上了一條生產線,實現廢舊輪胎的循環利用。公司董事辦總監張正偉介紹,玲瓏輪胎推出超79%可持續環保概念胎,有效減少對化石產品的依賴。
張裕葡萄酒是煙臺的“百年老字號”?!跋蚓G而行”,張裕公司從包裝做起。95%以上的產品使用薄壁輕量瓶。750ml的標準玻璃瓶用料460克左右,而薄壁輕量瓶可減至400克,按年產量7萬噸估算,每年可節約玻璃3000噸。
越來越多的煙臺企業,把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內化為自身轉型的主動作為。魯花集團把綠色可循環貫穿于花生種植、榨油到肥料加工的產業鏈全流程;春雪食品集團把生物肥料用于沼氣發電,實現了天然氣替代;位于福山區的山東坤泰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構建了從BCF纖維研發到地毯生產、再到廢棄纖維回收的全產業鏈模式,實現企業綠色升級;煙臺魯寶鋼管有限責任公司首創在線熱處理技術,降低熱處理工序成本15%,年減碳萬噸以上。
煙臺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鼓勵企業瞄準綠色化方向,源頭節能、過程降碳、末端減排全鏈條推進傳統產業改造。截至目前,煙臺已連續19年完成能耗下降目標,創建省級以上綠色工廠88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19家、綠色工業園區12家。
“向新發力”是煙臺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著力點。通過構建綠色制造培育體系,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煙臺悉心培育新興產業,搶占未來產業新賽道,涵養培育綠色新質生產力的沃土。
“新”在眼前。在煙臺黃渤海新區泰和新材高分子新材料產業園展廳,副總經理姜茂忠用打火機點燃一團狀如棉絮的新材料,展示其“離火即熄”的特性?!斑@種耐高溫的阻燃纖維,可以應用在環境保護、安全防護等多種場景。”他介紹,近年來,泰和新材對智能纖維、復合材料等多項關鍵核心技術進行攻關突破,新成果廣泛應用在功能性面料、造紙、染料、運動用品等生產和生活領域。煙臺金正環保公司生產一種用于污水處理的膜,公司副總經理李輝說,這種膜原來完全靠進口,他們改造研發出第二代,煙臺綠色低碳發展催生巨大市場需求,他們順勢而為,自主研發出了第三代。第三代膜面積大、能耗低,還能抗酸抗高溫,有著很好的市場前景。
“新”在天邊。海陽市以國內首次海上衛星發射為契機,布局建設了34平方公里的東方航天港,是目前國內唯一海上商業發射母港。“園區有條6公里長的航天大道,連通火箭制造廠房和港口,沿途遍布配套業態,能夠滿足火箭從制造到發射的全流程所需。”東方航天港產業部副總經理孫楠介紹,園區已形成“天上有星、陸上有箭、海里有船”的商業航天產業布局。
煙臺重點布局生物醫藥產業和清潔能源產業兩大新興產業,突破發展生命科學、前沿材料、先進裝備等高成長型產業,孵化人形機器人、低空經濟、無人駕駛等高潛力型產業,打造未來產業發展高地。
“產業工作點多面廣,不能搞天女散花,要有明確的抓手?!睙熍_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成員程建軍介紹,煙臺堅持以鏈式集聚的思維抓產業發展,目前重點打造了石化及化工新材料、黃金精深加工、航空航天等16條重點產業鏈。2024年,六大千億元級產業產值同比增長12.6%,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83.2%。
“聚鏈成群落園”,煙臺用產業鏈串聯起眾多上下游企業,再把產業鏈落地在園區,實現了空間高度集聚、上下游緊密協同、供應鏈集約高效,更好發揮集群效應。以龍頭企業為種子、以產業鏈為土壤、以創新生態為雨露的“熱帶雨林”模式,成為煙臺培育新質生產力、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
一方家園——
仙境海岸擁“綠”而居
煙臺的海岸十分美麗,自古有“蓬萊仙境”“海市蜃樓”等許多傳說。今天,在黃渤海新區緊鄰大海的富力灣(金沙灘)時光塔里,煙臺人用詩一般的語言講述著人與海的故事: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完美的海灣,每一朵浪花都有自己的竊竊私語,每一粒沙都是一顆星星……
“綠色低碳發展帶來生活方式的轉變?!睙熍_黃渤海新區經濟發展局副局長趙星說。黃渤海新區原來是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工廠和寫字樓在面向大海的空地上“組裝”起一片新區。這里的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就是從產業園區向綜合性城市生活區的轉變。
居民從河道、公園和海灘的變化中感受著轉變,也領悟著“低碳生活”的真意。
海灘植樹,營造起20多公里綠化帶。沿著黃金河和白銀河向上走,兩岸綠草鋪地,繁花點點。市民李寶玉告訴記者,他已在這里居住20多年,從來沒想到能有這樣的美景。來自菏澤的市民杜成林正在照看孩子,她原來和愛人在經濟開發區打工,現在已經買房置業,把家都搬來了。
煙臺市生態環境局黃渤海新區分局環境管理科負責人王森告訴記者,新區保留了海岸線上海洋養殖的痕跡,規劃設計口袋公園70余處,開放綠色空間歡迎所有市民游客?!笆裁唇芯G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他說,走在這美麗的河邊,兩旁的一花一木,眼前的碧海藍天,就是最好的答案。
綠色低碳發展一點一滴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在長島荻溝村,85歲的孫成鳳老人至今習慣睡土炕。老人的房子“濃縮”了長島供暖的變遷。土炕是41年前壘砌的,燒炕的煙道還在;窗戶下面是二三十年前用過的鑄鐵暖氣片,自家燒鍋爐供暖。如今,屋后的空氣能供暖爐是冬日溫暖的源泉。
綠色低碳發展作示范,清潔供暖成為煙臺的選擇。2020年11月,海陽核電水熱同傳示范項目投運,該項目是世界范圍內第一次整合供水、供熱,提供了城市清潔供暖的新方案。2021年,國家電投“暖核一號”二期項目成功投運,惠及海陽城區20萬居民。2023年擴大供暖面積,為海陽、乳山兩市安全穩定供熱127天,相當于節省原煤4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73萬噸。海陽市成為首個零碳供暖的城市。今天的煙臺,得益于清潔供暖改造,4700戶農村居民不用燒煤,他們的冬天依舊溫暖。
“零碳社區”正在煙臺多起來。煙臺市打造的首家“零碳社區”是萬華的職工宿舍。走進公寓房間,窗明幾凈,家具電器樣樣俱全,勾勒出現代生活的美好樣貌。這個項目用萬華自主研發的低密度聚氨酯做保溫材料,保暖、防火、隔音、氣密性好。地源熱泵利用120米深、溫度常年穩定在18攝氏度的地下水進行熱泵機組和空調循環泵,將冷熱帶到各個房間,不污染水資源還節電。
綠色低碳發展也在城市樓宇間“一鍵實現”。飛龍集團是以建筑起家的企業,研發中心大樓是他們的“節能樣板房”。白色建筑主體,樓頂密布光伏板,四周隨機排列著紅色遮陽板,仿佛樂譜上跳動的音符。走進大樓內部,陽光透過天井照進整個建筑,即使初夏正午,陽光也很柔和。
飛龍集團地產公司總經理宋承彥打開手機上的一個APP,點擊關閉鍵,中庭玻璃屋頂百葉窗自動關閉?!安徽撃阍谡麠澊髽悄膫€角度,都不會讓太陽直射?!闭陉柊鍟鶕惶熘刑査诮嵌茸詣诱{整,既保證了屋內舒適度,又做到了節能。宋承彥介紹,目前整棟大樓一年比同體積建筑用電量節約近一半,節約標煤178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473噸。
煙臺市住建局綠色建筑節能與科技科科長王娜介紹,2024年全市新增綠色建筑1062萬平方米,裝配式建筑面積占50%以上,走在山東前列。煙臺已全面完成2005年前建成的老舊小區改造任務,351個老舊小區實施改造項目1600余個。
綠色低碳發展落實在人們日常生活中。長島與蓬萊隔海相望,正在建設綠色零碳島。孫家村的王濤和肖楊夫婦10年前就在村里開民宿,2023年他們響應號召建設低碳民宿?!暗吞家蠛芫唧w”,肖楊說,民宿所用家具都是回收來的老物件修復改造的;燈具是低瓦數高亮度的節能燈;取暖采用空氣能,處處體現低碳要求。
在長島走一圈,能看到光伏儲能一體化停車棚,看到太陽能路燈,還有觸摸式自動開關的垃圾桶。南長山街道黨支部副書記張鵬介紹,零碳交通、零碳旅游、零碳民生是他們工作的目標。孫家村黨支部書記孫成偉說,綠色低碳讓群眾看得見、感受到,群眾才真心支持這項事業。
迎著晨曦,在環島彩色自行車專用道上騎行,波搖金影,點點沙鷗。遠處,依稀閃爍著煙臺的萬家燈火。濤聲依舊,這片土地卻已散發出新的氣質。
一條道路——
先行示范逐“綠”而行
海風蕭蕭,煙雨蒙蒙。記者拾級而上,登臨蓬萊閣主閣,遠眺黃渤海分界線。當地人更多稱其為“黃渤海交匯線”。日落時分,在長島長山尾的灘涂上,黃海幽藍浪襲潮涌,渤海明麗波光粼粼,兩海潮頭在腳下交匯、碰撞,相融于浩瀚。
在煙臺,綠色低碳理念恰如這絢麗的海波,融入產業、能源、城市、生活轉型升級的細密肌理,融入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日月累積,激蕩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澎湃景觀。
今年是“兩山”理念提出20周年?!熬G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動詮釋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相互依存、相互統一的關系,深刻揭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深意。煙臺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正是“兩山”理念指導的生動實踐。在煙臺,綠色引領與創新、協調、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融會貫通,匯聚起海納百川的力量,形成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新空間。
創新事關發展動力,為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集聚“最強動能”。面對產業層次低、發展不平衡和資源環境約束等現實問題,煙臺內求諸己,向創新要動力,依靠科技力量與智能資源破解發展難題,積極探索創新機制、優化創新生態、匯聚創新要素、轉化創新成果,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超60%。綠色低碳為技術創新、制度創新、觀念創新指明了方向、開拓了思路、創造了機遇,發展動力轉換改善了速度變化和結構優化的進程與質量?!半p碳”在煙臺已經不是讓人頭疼的硬約束,而是讓人興奮的新藍海。
協調事關發展思路,為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規劃“最優路線”。煙臺明確提出“把綠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血脈”,以統籌兼顧、綱舉目張的協調理念,打好法治、市場、科技、政策“組合拳”,協同推進減碳、降污、擴綠、增長,重點布局產業、能源、城市、生活“四個綠色低碳轉型”。在產業轉型中全鏈條推進源頭節能、過程降碳、末端減排;在能源轉型中構建“核、風、光、氫、儲”協同發展的新型能源體系;在城市和生活轉型中悉心打造多領域綠色低碳應用場景,讓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覆蓋全面、貫穿始終。
開放事關發展格局,為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開拓“最廣空間”。以綠色發展的理念和行動提升開放層級,以開放的眼界和胸懷推進綠色發展,煙臺主動把握新機遇、融入新格局,在更大范圍聚集要素資源、更寬領域開展區域合作、更深層次參與全球對話。煙臺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認為,在新起點上做好對外開放,煙臺既要充分發揮制造業優勢,還要與風光電等新能源結合起來,形成更多外向型產業鏈條。
共享事關發展目的,為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凝聚“最大共識”。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煙臺,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讓“以民為本”有了實在的落點,生動可感地存在于百姓生活的細節之中。它是天藍、水凈、地綠的舒適體驗,是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的硬性指標,也是零碳校區、零碳社區、零碳園區的真實場景。老百姓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真切聽到了“城市拔節生長”的聲音。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綠色發展成為群眾的心之所向、行之所往。
綠色低碳引領,五大發展理念成為相互貫通、相互促進的合力,這是煙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踐真知?;獍l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煙臺要在山東省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中更好地走在前、作示范,任重而道遠。
干部群眾有個形象說法:對于經濟總量過萬億元的煙臺來說,當下的綠色低碳發展是“大體量”轉型。“大體量”是優勢,也使轉型發展面臨新矛盾。比如,發展熱情已經有了,但是承載發展的空間比過去更有限;招商引資任務仍然艱巨,但招商項目不可能再像過去那樣“剜到籃子里就是菜”,選商任務更重。當然,最大的挑戰還是來自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
煙臺人心里始終裝著這樣一本賬:“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是鮮明優勢,但產業結構還不平衡。2024年,煙臺三次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分別為6.3%、42.6%和51.1%。第三產業占比與山東省的濟南(63.3%)和青島(62.8%)相比,或是相較于全國同期水平(56.7%),都有不小差距。
煙臺的工業體系門類涵蓋了我國41個工業大類中的37個,特別是綠色石化產業和有色及貴金屬產業,今年產值均有望突破3000億元,可謂遙遙領先。但在金融、教育、醫療等現代服務業領域,仍需發力圖強、積厚成勢。
膠東半島地勢平坦,煙臺11個縣市區的發展水平卻高高低低,并不均衡。黃渤海新區在全國經濟技術開發區中排名第八,龍口市蟬聯省內第一強縣,今年上半年,兩地GDP分別超過1263億元和849億元。與此同時,個別工業基礎弱、生態責任重的區縣,與領先區縣經濟總量相差超過50倍。由此自然伴隨著城鄉發展不平衡、經濟收入不平衡、公共服務不平衡等發展難題。
發展中的問題,終歸需要依靠發展來解決。江成深有感觸地說,“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煙臺在先行區里作示范,等不得,也急不得”。
等不得,就是要把握發展機遇,保持綠色低碳“先鋒隊”和萬億之城“追跑者”的姿態,昂揚向上,在尋標對標中實現跨越趕超。經濟總量過萬億元之后,煙臺市委動員全市人民開啟發展新征程,一連提出四個“干”:提升干的境界,增強干的本領,完善干的機制,優化干的作風。只有堅持“說了算、定了干”,才能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避免在瞻前顧后中錯失良機,在左顧右盼中貽誤發展。
急不得,就是要尊重發展規律,保有歷史耐心。程建軍說,“我們曾經吃過粗放式發展的苦頭,如今選擇了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就要勇敢面對困難挑戰。不能為了落項目而落項目,那是對歷史不負責任。哪怕少一點、慢一點,也要力爭選一個好一個、落一個成一個,不能給未來留敗筆”。
煙臺蘋果萊陽梨,都是響當當的農業名片。萊陽市委書記盧春玲一再介紹萊陽梨產業賦能中心在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中的重要作用。記者身臨其境,發現了這顆梨子的奇特。萊陽梨樹壽命長,最老的梨樹已經1200歲。萊陽梨樹低調樸實,400多歲的老梨樹枝蔓壯碩,卻都是矮株,樹干深扎地下,樹枝結滿果實。
更有趣的是,每一顆梨子成長都要經歷一次主動選擇的陣痛。萊陽梨掛果后有一道工序是“掐萼”,就是用刀片把花萼部位割掉,防止害蟲從中產卵。因此,正宗萊陽梨果蒂部位呈黑色。梨子的自愈能力很強,創口愈合后果實更健康,果型也更飽滿。
像極了這顆梨子,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也是一個主動經歷陣痛、實現更好成長的過程。這是低調務實、碩果累累、具有長期主義的發展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治本之策,也是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
天接云濤連曉霧,九萬里風鵬正舉。當好先行區里的“示范生”,事業壯闊如海,煙臺澎湃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