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深耕食品產業革新與價值鏈攀升,從一種產品到一個園區——臨邑:“舌尖產業”有滋有味

臨邑縣特色食品產業園區俯瞰

山東惠生食品有限公司鴨肉分割生產線工人有序作業

山東麥王食品有限公司面包生產線全速運轉(本版照片由記者 劉振興 攝)
□本報記者鄧靜 蘆瑞瑞 本報通訊員任清松 朱雪松
9月25日上午,在臨邑縣特色食品產業園區,一輛輛載滿面包的冷鏈運輸車從華萊士北方生產基地駛出,分別開往北京、天津、濟南等多個城市。八九月是生產旺季,華萊士北方生產基地日均產能大幅提升,可有效覆蓋周邊500公里內的連鎖門店。
近幾年,臨邑縣食品產業強勁崛起,如今園區已成為華萊士、薛記食品的重要供應鏈樞紐,聚集了眾多上下游配套企業與創新資源。一個面包、一包醬料、一只肉鴨,串聯起從田間地頭到智能工廠、從原糧生產到品牌輸出的完整產業鏈,講述著一個傳統農業大縣向現代化食品產業強縣跨越的變革故事。
2023年,臨邑縣獲評“山東省特色優勢食品產業強縣”。2024年,全縣食品產業規上企業達到37家,實現總產值75.80億元、營業收入78.48億元。
產業鏈協同鍛造核心競爭力
走進位于孟寺鎮的臨邑縣特色食品產業園區,空氣中彌漫著醬料和烘焙的香氣。這個園區看似普通,卻匯聚了14家規上食品企業、六大產業鏈。而這一切源于臨邑縣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小麥、玉米產量充足,畜禽養殖九成實現規模化。
“特色食品產業園區是臨邑重點發展的百億級產業集群。我們不再拘泥于單一糧食輸出,而是要做大做強食品產業,打造自己的食品品牌。”孟寺鎮黨委書記牛凱說。
臨邑發展食品產業,離不開德州市建設食品名市的戰略定位。該縣抓住機遇,發揮本地農產品資源優勢,走出了一條特色發展之路。
華萊士北方生產基地的故事最具代表性。該基地落戶臨邑縣特色食品產業園區后,吸引了眾多上下游配套企業關注。看中華萊士龐大的漢堡加工需求以及孟寺鎮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麥王、華麥等食品企業迅速跟進落戶,建設了現代化的粉料加工、面包胚生產等一體化項目,為華萊士提供了穩定、優質的原料供應。同時,一些食品包裝、調味品生產企業也紛至沓來,在園區投資建廠,為華萊士生產定制化產品。圍繞華萊士北方生產基地,園區已吸引味庫、上盈等6家配套食品企業集聚,形成了以快餐食品加工為核心的產業生態集群。
“我們不僅看中臨邑的原料優勢,更看中這里完整的產業生態。”味庫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施明勇說,“從面粉到蔬菜、從包裝到調味品,這種供應鏈本地化率達80%的發展模式,大大降低了企業運營成本,提高了市場響應速度。”
同樣的鏈式發展也體現在山東惠生食品有限公司。
惠生食品年屠宰肉鴨4000萬只,除自身構建起現代化養殖體系外,還帶動臨邑縣300余個合同養殖戶,形成從種禽繁育到冷鏈物流的完整產業鏈。“從最初的鴨肉分割到現在的熟食深加工,不僅提高了產品附加值,也實現了單一原料輸出到全產業鏈輸出的轉變,保障了產品的質量與安全。”公司總經理王勝介紹。
以商招商、以鏈強鏈——臨邑縣通過龍頭吸引配套企業集聚,不僅顯著降低了物流、采購和生產成本,更極大增強了區域產業抗風險能力與協同創新效率,形成區域產業生態優勢。目前,全縣已形成休閑食品(速凍食品)、糧食加工、調味品制造、肉禽加工、蔬菜加工五大產業集群。
車間里掀起“智造”變革潮
9月23日,山東三千醬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現代化車間里,全自動生產線高效運轉,工人們身著無菌服,監控著電腦屏幕上的數據變化。這家成立4年的企業,憑借智能生產和風味創新,在競爭激烈的調味品市場搶占了一席之地。
三千醬在臨邑縣投資2.3億元建廠,其中硬件設備投入超1.4億元,2025年又追加投資1億元建設了肉制品生產加工項目。目前,企業通過智能化改造,擁有了國內先進的全自動灌裝機、醬料多列機,生產效率、產品合格率得到極大提升。
在提供標準化醬料的同時,三千醬基于消費者口味,利用大數據優化配方,同步輸出菜品搭配方案。公司副總經理王瑾道出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研發中,我們綜合考慮了產品性價比、客戶接受度、業務匹配度等多重因素,實現‘一品多味,一味多品’,精準匹配市場多元化需求。”
目前,三千醬累計服務連鎖餐飲品牌25個,覆蓋全國超2萬家門店。
從“制造”到“智造”,不僅需要生產設備的升級換代,更需要人才智力的創新保障。
在藍力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由江蘇海洋大學段蕊博士領銜的團隊正加速膠原蛋白肽提質工藝的研發與產業化。“我們聚焦提取技術升級,實現膠原蛋白肽提取的更高純度和產出效率。”段蕊介紹。藍力公司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年生產各類蛋白肽產品約9000噸。公司一直致力于做“高品質的多肽產品”,注重科技創新,走產學研之路。
人才是創新的核心要素。臨邑縣通過“靶向引進高端人才”“校企聯合培育本土人才”“搭建人才創新平臺”三大策略,為產業轉型提供智力支持。鼓勵核心人才通過專利技術入股,分享創新成果。
政策支持為創新注入動力。臨邑縣對獲評“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在兌現上級獎勵的基礎上,再給予1萬至5萬元不等的現金獎勵。同時,設立專項基金,支持企業科技成果轉化和關鍵技術攻關。目前,該縣擁有5家食品類高新技術企業,持有發明專利68項,建成省級研發平臺2個、市級7個,創新成果正持續轉化為產業競爭力。
市場變局下的突圍之戰
出口承壓、成本攀升、利潤收緊……多重挑戰下,臨邑食品產業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當傳統增長模式難以為繼,怎樣在變局中開辟新路?如何以創新守住“舌尖上的生意”?
在臨邑,從企業到政府,一場圍繞高質量發展的突圍戰已經打響。
“懶人經濟”浪潮之下,消費需求正飛速轉向便捷與個性化。預制菜、復合調味料站上風口,直播帶貨重塑消費渠道,曾經的粗放式增長已不可持續。“行業正在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升級。”臨邑縣工信局黨組書記、局長邢法睿表示。
瞄準年輕人“想下廚卻怕麻煩”的痛點,三千醬推出“一醬成菜”系列產品,讓廚房“小白”也能秒變大廚。“這款烤魚醬今年銷量同比增長超50%,說明我們抓準了消費者的需求。”三千醬公司總經理鐘暉表示。同樣發力便捷賽道的康喜食品,將速凍包子、燒麥送進居民小區便利店,搶灘早餐與應急餐飲市場。
而主營干果產品的薛記食品則選擇向產業鏈深處扎根——投資超10億元建設標準化供應鏈基地,打造從原料到營銷的全鏈路控制。“這不僅關乎產能,更是品質和話語權的基石。”臨邑薛記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薛興柱說。
企業在突圍,政府也在同向發力,扮演“助推器”和“鋪路人”的角色。一方面,積極搭建“政金銀企”對接平臺,促進創新鏈與資金鏈深度融合,緩解企業研發需求;另一方面,孟寺鎮與濟南市新市鎮攜手推出95項“跨域通辦”政務服務,讓企業告別“兩地跑、反復問”,辦事效率大幅提升。
眼下,臨邑食品產業正在用核心業務的“穩”與戰略布局的“遠”,積極回應市場之變。從一個面包、一包醬料、一只肉鴨到一條產業鏈、一張服務網,一場政企雙向奔赴的產業變革正加速推進。
■短評
“改”出新動能 “鏈”就新生態
華萊士面包從智能車間下線、三千醬產品精準匹配市場……臨邑食品產業通過智能化改造,以新質生產力為引擎,串珠成鏈、聚鏈成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破局突圍,讓傳統產業煥發新生。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創新與人才智力的深度融合。臨邑食品企業用大數據解析味蕾,用科技專利提升附加值,通過“靶向引才+專利入股”集聚高端人才,從“拼資源、拼成本”向“靠技術、靠創新”轉變,真正實現從“制造”到“智造”的躍遷。
新質生產力的活力,源于產業鏈與要素資源的優化配置。從一種產品到一個產業鏈,從一家企業到一個園區,臨邑以龍頭為牽引,貫通上下游企業形成高效集聚的產業生態。這種“龍頭引領+要素協同”模式,讓土地、資本、技術等要素在產業鏈上高效流動,將傳統農業資源轉化為現代產業優勢。
新質生產力的落地,離不開政企協同的生態護航。政府從“管理者”轉向“培育者”,通過提供精準政策、跨域服務、金融活水,為企業構筑起“無事不擾、有呼必應”的發展生態;企業主動作為,深耕供應鏈、拓展新市場。政府與企業的雙向奔赴,是縣域經濟在多重挑戰下能夠穩住基本盤、培育增長極的核心力量。
從“無”到“有”,靠的是眼光和膽識;從“有”到“強”,靠的是創新與協同。臨邑食品產業的崛起說明,產業升級不是空中樓閣,而是把腳下的資源“吃干榨凈”、讓發展伙伴“同頻共振”。只有織成一張互利共生的產業生態網,才能在激蕩的市場大潮中站穩腳跟、實現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