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新聞網訊(記者董建新 通訊員劉皓清純 張嬌)近日,樂陵市某老舊小區一棟單元樓里,一場因加裝電梯引發的鄰里“拉鋸戰”,在樂陵市法院的調解下畫上句號。
原來,該小區單元樓業主曾一致同意加裝電梯,其中一戶業主也已經簽字認可。然而,就在工程即將啟動時,該業主突然改變主意,堅決反對在單元樓南側施工,稱會影響家中采光,并提出要改至單元樓北側安裝。北側空間狹窄,電梯安裝公司現場勘驗后明確表示“行不通”,加裝工程一時陷入僵局。多次協商未果,其他多名業主聯合將這戶業主告上法庭。
受理案件后,承辦法官蔡清泉意識到,這起糾紛雖然標的不大,卻事關整棟樓的鄰里感情與生活品質。庭審前,各方當事人情緒激動、各執一詞。為解開“死結”,蔡清泉并未急于開庭審理,而是首先啟動“背對背調解”機制。他多次帶領調解團隊深入涉案小區,主動上門與各方當事人促膝長談。一方面,向被告講解加裝電梯的政策背景與長遠便利,解釋現代電梯的外懸式玻璃幕墻結構對采光影響有限,還從房屋升值、老人出行等多角度分析利弊;另一方面,積極與原告方溝通,引導大家換位思考,適當調整費用分攤方案,尋求彼此都能接受的平衡點。
在樂陵市法院的不懈努力下,一度對立的雙方逐漸放下成見,最終就電梯安裝位置、費用分攤等關鍵問題達成共識,并當場簽訂庭外和解協議。被告主動將費用一次性支付給電梯公司,原告隨即撤訴。如今,嶄新的電梯已平穩運行,居民們終于告別“爬樓難”。
“老舊小區加裝電梯是暖心的民生工程,但在推進過程中,因住戶訴求不一,容易引發矛盾。我們始終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審判理念,積極發揮司法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引導與調解作用。”蔡清泉表示,“在實際辦案中,不僅要明斷是非,更要化解心結,努力實現‘小事不出社區、矛盾不成訴訟’的目標。”
他還建議,居民在加裝電梯過程中應優先通過協商、業主會議等方式充分溝通,尤其要關注低層住戶與老年群體的實際訴求。若協商困難,可邀請社區、鄉鎮街道等力量介入調解,必要時依法維權。